了解最新公司動態(tài)及行業(yè)資訊
如果我問你,現(xiàn)在幾點了?
你可能會低頭看下手機,然后告訴我一個精確到分鐘的答案,比如十點二十三分。然而我們卻很少意識到,在這個條件反射般的動作背后,卻靜謐無聲地流淌著幾千年的時光。
如果你熟悉古典武俠,就一定聽過“一炷香的時間”的說法 —— 譬如高手過招時,就常以一炷香為時限,而一炷香燃盡大約需要半個時辰,因此“一炷香的時間”就基本相當于一個小時。
燃香計時是古人常用的計時方式之一。據(jù)傳,這種便攜的計時方式最早用于僧侶打坐,不但不受晝夜限制,還有營造氣氛等錦上添花的效果。此外,抽一袋煙的功夫,品一杯茶的時間,也是古人習慣的時間表達:一袋煙大概指五到十分鐘,而一杯茶則約指十五到二十分鐘。
你也許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,用完成一件事的時間來計時的方式雖然簡單方便,可弊端也很明顯,那就是精確度不夠。這也正是一系列古代計時工具發(fā)明的意義所在。
提起古代計時工具,大家腦海中首先浮現(xiàn)的便應當是日晷了。日晷這兩個字的意思,就是太陽的影子,這也正是日晷計時原理的本質(zhì)——根據(jù)太陽投影的移動方向來確定并劃分時刻。我們常常說的“立竿見影”,其實本意就是日晷的工作方式。
日晷
比起燃香計時,日晷計時的可靠性和準確度都有了不小的提升,可是問題又來了,遇上陰天下雨或是夜晚,依靠太陽工作的日晷又該怎樣計時呢?
于是,智慧的古人又發(fā)明了一種突破太陽光限制的計時工具,即漏刻。這種計時工具的原理是利用水從漏壺中滴出,水位下降,壺中的箭刻也下降,或者滴水進壺中,水位上升,箭刻上升的方式來指示時間。
在依托水流計時的原理基礎上,以水作動力的計時器也問世了,相傳東漢張衡的渾天儀就是用水作動力,可以準確記錄日出星辰。
考慮到水流遇寒易結(jié)冰的物理特性,古人又發(fā)明了以流沙為動力的沙漏計時,這樣無論晝夜還是寒暑,都不會影響計時器本身的性狀和功能了。
五輪沙漏
圖為明代詹希元發(fā)明的五輪沙漏,由沙池、斗輪、減速齒輪組和刻度顯示器組成
中國古代計時器的發(fā)展如同時間長河本身的流逝一樣緩慢悠長,正是這凝聚古人萬千智慧與熱情的創(chuàng)造發(fā)明,賦予了今時今日的時間更深刻的本質(zhì)精神。日晷流轉(zhuǎn),更漏聲聲,無一不記載著時間的足跡。正如朱自清在《匆匆》里慨嘆的,“時間它有腳啊,輕輕悄悄地挪移……”